文/侃见财经
李嘉诚可有制造一件营销世界的商品?没有。他投资地产、收购港口、超级市场、电讯公司,全靠和垄断结盟,所以他十分成功。然而他不过是顺势而行,什么行业当红便进入该市场。——李光耀
近期,李嘉诚旗下公司和记黄埔遭到了处罚,成都高新区禁止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地产及其项目公司提供新增融资、贷款;禁止高新区内金融机构向和记黄埔地产进行重大资产重组提供帮助。
很明显,李嘉诚这已经是惹了众怒。但,这一切对于他来说似乎也不是那么重要。
毕竟,捂盘行为也不仅仅发生在内地,这是李嘉诚财富来源之一。
早年的李嘉诚,是一个励志的典范,也激励了无数人奋发向前。
涉足地产之前,他当过学徒,做过推销员,也当过业务经理,吃苦耐劳的性格加上想让家人过好日子的决心,让他萌生了创业的想法。
偶然的机会,他发现了塑胶花的秘密,欧美国家的产业转移给了李嘉诚翻身的机会,很快他就在表妹的帮助下,辞职单干。
经过多方权衡,李嘉诚在维多利亚港附近的一条小溪租了一间破旧的厂房,买了一台老掉牙的压塑机,就这样长江塑胶厂成立了。
由于抓住了这个风口,加上运气足够的好,30岁时李嘉诚已经拥有了千万身价,成了香港著名的“塑胶花大王”了。
命运在于努力,更在于选择。
当更多的人开始涌入到这个行业时,李嘉诚敏锐的察觉到了,塑胶花的好日子可能要到头了。
于是他舍弃了塑胶花生意转向塑胶玩具,两年之后市场验证了李嘉诚的眼光,塑胶花严重滞销,而他的塑胶玩具却在国际上大显身手。
当时,长江塑胶厂的年出口额是1000万美元。
周期性的行业,总会被越来越多的涌入者给破坏,而李嘉诚的原则就是不赚最后一个铜板。就在其为未来焦虑时,上天又给他送来了一份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正是因为这次机会,他才能和香港的顶级大佬坐在一个牌桌上。
1965年,香港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信用危机,当时很多居民都人心惶惶,抛售地产,远离香港。
大量的抛售行为让香港的房地产价格出现了暴跌,在大家都恐慌时,李嘉诚再次展现了惊人的商业天赋——人弃我取。
他动用了所有的资金,以极低的价格购入了大量的地皮和旧楼,在这一波动荡中,他找到了人生的跳板,不到三年时间,香港稳定之后,大量回流的人口让他的身价翻了几倍不止。
到70年代初,他所拥有的地产面积就已超过了630万平方英尺。
时间又匆匆过了几年,早已在香港地产界扎稳脚跟的李嘉诚将目光盯向了“九龙仓”。一番操作之后,他以6.93亿港元的资产,“蛇吞象”吞并了和记黄埔。
这是商业史的上经典案例,也是李嘉诚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收购行为。经此一役之后,李嘉诚逐渐成长成为,以地产为主,航运服务、电力供应、货柜码头以及零售为辅的综合性商业财团。
在地产的开发中,挤牙膏式的开发让李嘉诚赚足了利润,再加上买楼花和公摊的辅助,让李嘉诚尝到的甜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李嘉诚开始了他的地产的“捂地”术。
90年代,内地的经济开始腾飞,李嘉诚也率先来到了内地发展,此后的一二十年里,李嘉诚一直在内地拿地,且一直捂盘。
1993年,李嘉诚拿下了北京誉天下地块;
1995年,李嘉诚拿下了广州黄埔区御湖名邸地块;
1995年,李嘉诚拿下了东莞环岗湖海逸豪庭地块;
2004年,李嘉诚拿下了成都高新区南城都汇地块;
2006年,李嘉诚拿下了上海普陀区高逸尚城地块;
2007年,李嘉诚拿下了重庆南岸杨家山片区2500亩;
2008年,李嘉诚拿下了上海浦东新区御沁园地块;
2010年,李嘉诚拿下了中山五桂山泷泊花园地块……
毫无疑问的是,这些地块几乎都拖了十年以上。从1993年北京誉天下开始,李嘉诚对于获得的地块能不开发就不开发,能捂多久就捂多久。2018年,誉天下才彻底完工,从开始拿地算起,李嘉诚这一开发就开发了25年。
而从2013年开始,李嘉诚就开始卖内地的地,并且一边卖一边捂,捂到捂不住才慢慢开发。
拿重庆南岸杨家山片区这2500亩来说,李嘉诚也是拿地三年才开始动工,直至今天,这块地仍未完工,距离其拿地已经过去了13年。
直到现在,李嘉诚在内地拥有的项目还有50多个,分布在20多座城市,面积超过了8300万平方呎。
显然,对于快速发展的中国而言,他所捂的地都是城市的核心地段,这严重的影响了城市的规划进程。
李嘉诚曾说过,他只是一个商人。这些年他大肆购物英国基础项目以及出售亚洲资产的行为已经饱受诟病,如果他真的能为内地发展尽一份力,快速开发不要耽搁城市进程,也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毕竟这些年的捂盘地价也升值不少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侃见财经】(ID:kanjiancj)